有没有针对CTC检测的标准化流程或指南?

2024-11-25

目前针对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和**都在积极制定相关的标准化流程和指南,以下是一些常见且有代表性的情况:
**层面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联合指南:
这两个权威组织共同发布了关于 CTC 检测在肿瘤学中的应用指南。其涵盖了从样本采集到结果解读等一系列关键环节的标准流程。
样本采集:明确规定了采血的方式、时间以及采血量等细节。一般建议采用静脉穿刺的方式采集外周血,采血量通常在 7.5 - 10 毫升之间,并且要尽量保证采血过程的标准化,避免溶血等情况影响检测结果。
样本处理:强调了样本处理的及时性和规范性。采集后的血液样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数小时内)进行处理,包括离心、分离血浆和血细胞等操作,并且对不同处理步骤的转速、温度等条件都有相应要求。
CTC 富集与检测方法:虽然认可多种 CTC 富集和检测技术(如免疫磁珠法、微流控芯片法等)的存在,但要求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需明确其性能指标(如灵敏度、特异性等),并且不同实验室之间若要进行结果对比,应尽量采用相同或类似的富集与检测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可比性。
结果解读:指出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其他诊断结果(如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来综合解读 CTC 检测结果,不能单纯依据 CTC 检测数值来做出临床决策,同时对于不同肿瘤类型,给出了一些初步的结果解读参考范围,但也强调这些范围可能因个体差异、检测方法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层面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相关指南:
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 CTC 检测指南。
样本采集与处理:同样对采血方式、采血量等进行了规范,与**指南大体相似。在样本处理环节,更加注重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实际操作条件的考虑,对可能出现的设备差异、环境差异等情况给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以确保即使在基层医疗机构,也能尽量按照标准化流程处理样本。
CTC 富集与检测:鼓励**研发和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CTC 富集与检测技术,并对这些技术的性能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强调不同实验室在采用不同技术时,要进行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验证,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果解读:考虑到**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情况,在结果解读方面更加强调要与当地医疗机构的常规诊断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有的临床资料来解读 CTC 检测结果,避免过度依赖 CTC 检测单一指标而导致误诊或误判。
总体而言,虽然已经有了这些标准化流程和指南,但 CTC 检测技术仍在不断发展,未来还需要根据技术的更新以及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这些标准,以更好地推动 CTC 检测在临床上的规范应用。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

上一篇
下一篇
播放视频
关闭视频